在百色市德保县东凌镇定坡移民搬迁安置点,兰绍作的家是一栋两层半的小楼,面积不大,但屋内窗明几净,整洁舒适,客厅、卧室、厨房、卫生间布置科学合理,沙发、电视机、电冰箱等家具家电一应俱全。房屋一侧种有果树、花卉,一幅温馨的农村院落新景象。
近日,笔者走进了兰绍作的家。“我们家现在共有10口人,有汉族、瑶族、壮族3个民族。”见到笔者,兰绍作便打开了话匣子,将家庭成员一一介绍,“我和我的两个女儿,还有我大哥大嫂和他们的子女子孙都是瑶族,侄媳妇是壮族,我的爱人是汉族。”刚进家门坐下来,兰绍作就满脸笑容地说道:“一大家子人生活在一起,组成多民族的家庭,团结和睦,平等和谐,都是因为缘分。”
兰绍作这个多民族和谐家庭,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个缩影。
兰绍作的家2018年从瑶族山寨茶酒屯搬迁至定坡移民搬迁安置点。兰绍作今年59岁,1984年,未满20岁的他就应征入伍,成为瑶寨里为数不多的一名光荣的军人。退役后在南宁市自谋职业,随后认识了现在的妻子罗丽红,两人成家后育有两个女儿。女儿也随同父母亲在南宁念书,但是到了放假时间和逢年过节还是回到东凌镇老家。兰绍作的大哥兰绍松和大嫂韦氏专是土生土长的瑶家人,育有一子一女,日常相处中,全家人大多用汉语交流,有时候兰绍作也教妻子和女儿讲瑶族语言。“一个民族的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根源,无论何时都不能忘记本民族的语言。”兰绍作说。
时光荏苒,随着子女陆续长大,孩子们婚嫁了,家庭中除了汉语、瑶语,还多了壮语。兰绍作大哥的儿子兰博娶了靖西籍的壮族姑娘,兰绍作大哥的女儿兰玉宁的丈夫是壮族人。从此,这个家成了3个民族的大家庭。
“逢年过节,家里可热闹了!餐桌上摆满不同民族的特色菜肴,宴席间会听到大家用汉语、瑶语、壮语在交谈,晚辈们围坐在大人身边,听大人讲各民族的民俗和趣事……”兰绍作大哥的姑爷开心地笑着说:“那真是其乐融融!”
一家人过日子,往往会发生矛盾。在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里,兄弟姐妹及亲属之间虽然因为语言交流不畅通,免不了磕磕碰碰,但是都能相互理解和包容,非常尊重彼此民族的风俗和生活习惯。兰绍作的大嫂韦氏专只会讲瑶语,与壮族的儿媳妇杨秀卷之间语言上常常出现沟通障碍,特别是在养育孙女的方式方法上,存在不同的意见建议,语言上又无法表达,关键时刻还是大嫂韦氏专的儿子兰博出来“解围”,兰博和杨秀卷也逐渐教韦氏专讲汉语,而兰绍作是瑶族,他常在外创业,交际圈比其他家庭成员广,他不仅会说本民族的语言,还精通壮语和汉语。每逢家里因为语言沟通上出现矛盾时,都是他出手当“翻译官”。在这个以瑶族为主的家庭里,汉族的罗丽红和壮族的杨秀卷却成了“少数民族”,大家对这两个外来媳妇也格外照顾,总担心她们因为语言问题受委屈,或者在饮食上不习惯。每当兰博和杨秀卷发生争执时,兰绍松总会尽力地劝导儿子:“儿媳妇在她父母那儿没受半点委屈,到了我们家不能因为一点小事就吵架生气,别因为生活上不值得的一点小事而伤了感情。”
兰绍作和兰绍松两兄弟聚少离多,虽然各自的儿女们也已经外出求学和走上社会,但是他们分户不分家,逢年过节还是全家人聚在一起,兄弟姐妹、妯娌姑爷依旧相亲相爱、互相扶持。如今,上了年纪的兰绍作回到家乡,在定坡村幼儿园当安保员,负责幼儿园师生的安全保障工作。罗丽红在南宁市内从事餐饮业,经营着一家快餐店,生意稳定。大女儿兰燕大学毕业后已到广东应聘,找到自己心仪的工作。小女儿兰荟琪在南宁市上中学,平常跟母亲罗丽红住在一起。大哥兰绍松和大嫂韦氏专在百色市带小孙女,其儿媳妇杨秀卷在百色市特殊教育学校工作。兰博自主创业,跑运输等,一家人勤俭朴素,不惧风雨,各自奔赴前程。
虽然民族不同、性格不同,但是兰绍作全家的每一位家庭成员都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去工作生活,和睦相处、互勉共进、携手创业,如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,让民族团结之花越开越绚烂。(岑秀杯 林国书)